CCF YOCSEF 重庆举办观点论坛“毕业设计中的AIGC检测是 ‘防患未然’ 还是 ‘画蛇添足’?”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学术领域的深度渗透,毕业设计的原创性与学术诚信面临全新挑战。7月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YOCSEF重庆分论坛在重庆邮电大学举办题为“毕业设计中的AIGC检测是 ‘防患未然’ 还是 ‘画蛇添足’?”的观点论坛,来自高校与产业界的权威与会嘉宾围绕AI检测的边界与价值展开深入思辨。
引导发言环节:引导发言环节由3位引导嘉宾分别围绕毕业设计中的AIGC检测的技术前沿、教育本质、产业思考三个方向做了报告。
技术前沿:检测技术亟待突破现实挑战
重庆邮电大学毕秀丽剖析了AIGC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难点:AI生成图像与文本的检测模型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优异,但在复杂的多模态关联现实场景中性能急剧下滑,且当前平台对非中文内容支持有限。她强调,检测工具的研发必须追赶大模型的快速进化。
教育本质:学术能力培养重于技术管控重庆师范大学冯骥则跳出技术范畴,直击人才培养的核心矛盾。他指出,AIGC既为学生提供了文献检索与代码调试的工具便利,又可能导致“核心能力空心化”学术诚信危机。冯骥呼吁进行系统性教学改革:实施“轻文本重答辩”转型,强化答辩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引导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中发挥AI优势,同时保留核心观点创新等关键环节的人工主导。
产业思考:检测工具的局限性难以回避
产业界代表、成都论之道科技杨涛分享了落地实践的担忧。他指出检测技术当前存在“准确性存疑、决策逻辑黑箱、依赖数据集”等局限性,加之大模型升级迭代迅猛,平台可能随时失效。杨涛提出:高校应合理界定人机协作作品的著作权,优化流程管理,优化平台减轻师生负担。
论坛思辨环节:
论坛邀请了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师生代表,在随后的思辨环节,与会人员就三个思辨议题展开激辩。
思辨议题1:毕业设计引入AIGC检测要解决什么问题?
多位嘉宾对毕业设计引入AIGC检测的观点:部分与会嘉宾认为检测可防止学生过度依赖AI导致写作能力缺失和学术能力退化,并通过危机感维护公平;部分与会嘉宾认为检测没有解决问题,主张AI应作为工具正常使用,能力培养需通过教育改革(如课程融入AI、重定义能力目标)而非简单限制。
思辨议题2:AIGC检测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支持AIGC检测利大于弊的嘉宾主要从维护学术诚信与质量、能力培养与教育公平等方面阐述观点,这部分嘉宾认为:一是AIGC检测能有效防止学生直接套用AI生成内容“偷懒”,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论文,保护学术原创性,并推动教育体系改革以适应技术发展;二是通过限制AI代写,避免学生能力“钝化”,降AI降重过程本身可视为学生对论文的贡献,尤其文科需自圆其说的逻辑训练。
支持AIGC检测弊大于利的嘉宾主要从技术局限与误判风险、偏离教育本质、加剧不平等与焦虑等方面阐述观点,这部分嘉宾认为:一是当前检测工具易将严谨的人类写作误判为AI生成,且AI生成能力已超越检测技术,可能导致“用AI打败AI”的文字游戏;二是AI已成趋势,未来社会需学生具备AI使用能力,本科论文创新能力要求较低,检测会抑制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三是担忧检测加剧资源不平等(如付费降重服务泛滥),而过度依赖检测可能会因为技术不成熟引发学术信任危机。
在讨论中,与会嘉宾观点呈现显著分歧,但多数认为其利大于弊,其主要核心矛盾点是现有检测技术尚不成熟(误判率高、标准不一),而教育目标需从“防作弊”转向“AI时代能力重塑”,亟需平衡短期学术规范与长期人才培养革新。
思辨议题3:是否有比AIGC检测更好的解决方案?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AIGC检测不是最好的方案,并需要从技术、制度、规范等多个维度调优。
一是技术改进与多维工具结合,如:数字水印与溯源机制,在AI生成内容时主动植入包含模型信息和用户ID的水印,实现内容可追溯,产业上推动AI服务商责任(如强制水印植入),与高校合作优化生成内容标识。
二是教育引导与能力导向评价,如:教学改革与伦理规范,将AI工具使用纳入课程,明确使用边界(如仅允许辅助文献整理或语法润色),并通过学术承诺书约束行为;过程性考核替代结果检测。
三是学科差异化治理,如:理工科以技术方案创新性答辩确认核心贡献,弱化文本检测,强化实验过程、数据真实性核查(如通过实验复现、核心参考文献验证)及答辩深度评估;社会学科需严控写作过程真实性,增加写作过程监控(如提交文献阅读笔记、初稿迭代记录)通过“人工语义核查+事实性验证”识别虚构引用或逻辑缺陷,再结合人工评估逻辑连贯性与创新性。
四是伦理规范与技术威慑并重,如:建立学术追溯机制(如论文保存十年),利用检测技术作为威慑工具,而非唯一判据。
结语:
AIGC检测工具短期有其监督价值,但长远看,教育创新在于让学生从“被动应付规则”转向“主动驾驭技术”。论坛共识认为:与其片面强化技术围堵,高校更需建立AI透明使用机制、重塑答辩评价体系,以系统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伦理意识并重成长。当人工智能成为基础工具,毕业设计的真正意义——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需被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