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深圳 > 新闻动态
逆全球化形势下的高校国际化,路在何方?
2020-10-19 阅读量:1427 小字

2020年10月17日下午,CCF YOCSEF深圳在南方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观点论坛。论坛主题为“逆全球化形势下的高校国际化,路在何方?”,到场嘉宾围绕新常态下高校国际化的目标、挑战和新机会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研究员崔来中和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张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王智担任论坛在线主席。深圳大学原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彭小刚,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特别助理、全球及大中华事务主任施天艺,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部副部长李旭担任上半场引导嘉宾; 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岳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定定,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训担任下半场特邀嘉宾。论坛特邀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袁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雷凯,平安银行郑毅,东莞理工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卢安,南方科技大学史玉回、张锋巍、陈馨慧、刘佳琳、杨丹,深圳大学陈小军、冯禹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汤步洲,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劭劼,香港科技大学张蓬、张郑锦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潘睿莹,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张会元,腾讯公司张伟鹏等参与现场讨论。

1.1

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接受《留学》杂志采访时指出:“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从世界范围来讲,首先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潮流,随着后续的推进,很快拓展到基础教育领域。说到底,教育国际化是教育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教学资源的流动等,是全球化的产物。”在新出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也给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如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等方案,并且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本次论坛就以下问题开展了讨论,“中国高校国际化有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与国家想取得的教育国际化目标是否相称?”“以指标考核的方式衡量一所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是否会导致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为国际化而国际化’的陷阱?”

微信图片_20201104171555

下午14:00,论坛正式开始。论坛执行主席崔来中作开场介绍,提出了高校国际化的目标、指标等问题。论坛上半场引导嘉宾深圳大学彭小刚主任做了题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育国际化思路”的报告,给出在新形势下教育可能是唯一突破口,预计会有很多资源投入、并且在线教育形式会越来越多被接受。香港科技大学施天艺做了题为“香港科技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实践及思考”的报告,提出大湾区具有符合知识转移精神的创新创业生态和文化,而国际化大学需要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南方科技大学李旭做了题为“国际视野、世界一流——南科大实践对本土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思考”的报告,给出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国际化合作的新路径和方法。引导报告提出了高校国际化的政策、措施、效果和挑战等问题。随后,论坛开展热烈讨论。


微信图片_20201105150354

      针对“目前各种模式的高校国际化之路,建设目标和发展模式有何不同?各面临什么问题?如何互相借鉴?”,嘉宾们的观点如下。

以往的讨论多集中在国际化的表象和形式,新的讨论应该明确国际化带来哪些变化,以及国际化的主体是什么。同时,国际化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通常体现在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也有嘉宾表述,国际化的提法将中国放在了“国际”的外面,科学本身无国界,需要进一步思考何为国际化,将国际化融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国际化过程中应该从教授的体会来评价国际化的情况,从“国际化”到“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发展”,鼓励教授“做自己”,高校服务教授的工作方法,不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我们做得好、最适合的、符合国情的,需要保留;而通过国际化尝试新的、需要补足的内容,吸收对我们自身发展有效的机制。同时,需要认清我们对世界可以贡献什么、我们需要提升什么。国际化存在多层内涵和解释的角度,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的重要标准。

针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培养除了走出去,还有哪些方式?我们能否自主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嘉宾们的观点如下。

国际化是多维度的,包括后勤、行政等体系;科研方面需要体现顶尖化,服务方面体现为世界服务,教育方面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世界公民。国际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取长补短、创造机会;在不同高校实施会很不一样。区域角度谈全球化,校园建设谈国际化(包括国际化氛围构建)。本土需要适应国际学术规范和对接国际的学术标准,需要帮助海外学者对接中国科研体系;国际学术规范的建立通常“先到先得”,在西方高校已经更早建立的情况下,中国高校需要积极学习接入。

短暂的休息后,论坛下半场由张进开场,重点讨论“逆全球化形势下高校国际化的新探索”。下半场的嘉宾西交利物浦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虚拟工程中心主任岳勇做了题为“以学生为中心、研究为导向的国际化办学实践”的嘉宾发言,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做了题为“高校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的嘉宾发言,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训做了题为“我的国际化教育观:V3.3”的嘉宾发言。随后,与会者展开热烈讨论。

微信图片_20201104171933

就“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应以指标评价为重?还是师生的切实发展和受益为重?”,与会者的观点如下。

需要注意国际化中评价的标准差异,而目前国内高校过于看重客观指标。国际化的意义在于文化的交融,吸收外界的长处。逆全球化可能是短期的状态,需要自主培养和走出去结合,避免闭门造车。国际化在其他领域发展很好,避免了闭门造车,高校需要参考海外的智力、规则有益于师生发展。指标上不应该列数字,教育以人为本。国际化因时因地,大湾区具有体制融合的特点,挑战更大。鼓励接纳国际学者、学生的环境。国际化需要更多体现全球化内涵,通过企业资助基金会等形式鼓励国际化。

围绕“逆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上应如何应对?”,与会者的观点如下。

大湾区搞好则国际化成功,大湾区高校发展需要解决同质化问题,体现 “独立自主、统一战线”。价值观世界范围的趋同是大趋势,而目前国内同质化,内部合作目前尚未做好。大学的任务是做好科研的本分工作;国际化需要盘活大湾区人才资源,师生的流动自然带动国际化。国际化不是一个问题一个答案,其中关注点复杂并且关联;现在正好是推动多元化的机会,鼓励进行规则和普世价值等建立。不同层次学校对国际化有不同需求,在对抗中做求同存异。

13

最后,张进做了总结发言。本次论坛邀请到本领域著名专家在高校国际化进行充分讨论,给出很多高校国际化工作的洞察和独特见解。走国际化之路,与国际接轨,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的高校国际化之路偏重于引进来,重点着力于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海外教师引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努力思考和实践如何扩大全球影响。本次论坛就如何在国际化道路上树立文化自信,扩大全球影响力,给出很多值得探索的方向。针对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换,在逆全球化形势下,结合一带一路政策,高校国际化路线应作出适当的调整,积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从实质上提高国际化的效果、水平和质量。


热门动态
2022-08-25
2022年8月20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
2022-08-16
   7月25日,由CCF主办、YOCSEF深圳承办,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2022-12-16
        2022年12月10日下午19:00-23:00,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
2022-11-17
2022年11月12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2022-11-16
2022年11月12日上午,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青年计算...
2022-11-14
论坛掠影视频第37届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CCF NCCA 2022)智慧医...
2022-08-18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新技术、新产品、...
2019-08-29
2019年8月25日,YOCSEF广州分论坛、深圳分论坛在广州大学城中山...
2019-06-04
2019年6月2日,YOCSEF广州分论坛、深圳分论坛在广州大学城中山大...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