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情感陪伴将是元宇宙中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
2022-07-24 阅读量:1654 小字


随着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虚拟人在元宇宙背景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虚拟人也逐渐的从游戏娱乐走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服务的助手。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虚拟人也提出了更多的关于社交和情感陪伴的要求。然而,虚拟人的这一情感属性是否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虚拟人又是否会完全代替真人进行情感陪伴以及虚拟人在未来会在哪些领域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当下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论坛观点:

1.多数学者认为虚拟人与数字人区别在于,数字人更偏技术层面,而虚拟人更偏概念层面。

2.广义的社交和情感陪伴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之一。

3.虚拟人无法代替真人进行情感陪伴。虚拟人替代真人在技术、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层面还需要进行更多层面的探讨。

4.虚拟人可能会在数字播报,数字NPC,数字演员,在淘宝上的直播带货机器人,智能的多语翻译,虚拟的心理咨询师,TO-B行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2022716日,CCF YOCSEF上海成功举办了元宇宙系列论坛社交与情感陪伴——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吗?。这是CCF YOCSEF上海元宇宙系列论坛的第三期活动(附前两次链接:“元宇宙:技术的自我超越还是跨界融合?虚拟现实与视觉技术的未来:脑机接口?。本次论坛邀请了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工业界代表嘉宾,通过引导发言与主题思辨的形式,一起探讨元宇宙中虚拟人在未来的发展以及虚拟人必备的属性等问题。

本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承办。论坛执行主席为CCF YOCSEF上海AC委员陈晴(同济大学)和学术秘书李洋(华东师范大学)。论坛筹备组成员还包括CCF YOCSEF上海AC委员朱能军(上海大学)和CCF YOCSEF上海通讯委员张冰雪(上海理工大学)。受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引导发言嘉宾有晏轶超(上海交通大学)、蒯曙光(华东师范大学)、许岚(上海科技大学)、李斌(本壹数娱)。思辨嘉宾还包括薛向阳(复旦大学)、王昊奋(同济大学)、赵彬然(地标马克)、饶佳星(Gemsouls。出席本次论坛活动的还有刘通(上海大学)、张波(上海师范大学)、李晋国(上海电力大学)、孔令和(上海交通大学)、戈维峰(复旦大学)、吴一鸣(Intel)、谢滨欢(壁仞科技)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

会议首先由CCF YOCSEF上海主席裴颂文致开幕词。颂文指出本次论坛是本届CCF YOCSEF上海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观点论坛,并针对上海元宇宙的发展以及元宇宙技术在情感与社交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同时也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表示感谢。

本次论坛主要分为引导发言和思辨讨论两个环节。在引导发言部分,主要由晏轶超助理教授、蒯曙光教授、许岚助理教授以及本壹数娱合伙人李斌老师4位嘉宾做了相应的引导发言。

image001

引导发言嘉宾

先晏轶超以成式人工智能与虚拟数字人为题,介绍了判别式模型与生成式模型的区别,指出未来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会朝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元宇宙建设、虚拟数字人建模提供了可行的途径。也提出了生成式模型目前所面临的3个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技术。同时指出传统的3D建模方式构建数字人所面临的局限性,并明确了在未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规模、高效地产生可泛化、可驱动、可交互的虚拟数字人的观点。最后提出了物理+数据联合驱动以及虚拟+现实深度融合来进行实现的展望。

image002

晏轶超的引导发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虚拟数字人

蒯曙光教授以虚拟场景中的人类社会空间为题,首先提出了如何让一个人在虚拟空间中可以呆更长的时间?这样的疑问,并从技术的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一个是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另一个是在虚拟世界中和人进行真实的交流。其次也针对在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怎样的距离是舒适的社会空间距离做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他们通过构建了一个定量化的平台来研究一个人在虚拟环境中的社会空间,该平台可以测量个人安全空间距离。同时基于以上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可以定量化的社会交互场的计算模型。蒯教授认为在未来,可以将这样的计算模型植入到机器人或者虚拟人的算法过程中,来促进元宇宙中虚拟人之间个人空间距离的开发。

image003

蒯曙光的引导发言虚拟场景中的人类社会空间

第三位发言嘉宾许岚以神经网络时代的一个虚拟数字为题,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基于神经表示的虚拟人技术发展,重点探讨了神经辐射场和渲染技术,关注快速、轻量级和高精度的数字资产和虚拟人动态重建,指出了深度学习和神经表示技术的发展,为轻量级、高质量的、以人为中心的动静态场景重建和渲染带来新突破。并且提出进一步随着5G网络、虚拟数字人、元宇宙等应用场景的蓄势待发,更多的去挖掘神经网络的需求也变得越发迫切。最后展望了关于虚拟人发展的方向。

image004

许岚的引导发言神经网络时代的一个虚拟数字

最后一位嘉宾李斌从商业的角度做了关于“为何要现在入局虚拟人”的发言,这个主题更强调的是如何从虚拟偶像向数字人进行转变。在功能上他们将虚拟人区分为偶像型虚拟人和实用型虚拟人。偶像型虚拟人着重强调内容产出部分和形象部分,而实用型虚拟人更突出实用价值,比如在虚拟场景中的身份,或满足特定的实用功能。虚拟偶像的核心价值是它的虚拟人格,而在目前的前端商业操作中,虚拟人格本身并不重要。相反虚拟人的分身能力,或者说它的多重工作能力,反而更重要。并指出只有在合理的场景构建之下,虚拟人才能真正发挥类似营销SAAS系统的作用,构建一套全新的、“、“合一的营销系统,这个营销系统的构建才是真正的元宇宙在目前商业领域中的一个应用的表现。最后,李斌认为如何将虚拟人与真实的场景进行打通,实现最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也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image005

李斌的引导发言“为何要现在入局虚拟人”

四位嘉宾通过深入浅出的引导发言,为大家揭示了生成虚拟人技术、虚拟场景中的人类社会空间、神经网络对虚拟人开发的作用以及虚拟偶像向数字人转变的方法。为我们对目前虚拟人的背景提供了一些思路。

image006

思辨嘉宾

第二个环节是主题思辨,围绕元宇宙中虚拟人的情感属性的观点,从虚拟人的定义、虚拟人与数字人的区别、虚拟人未来的发展、虚拟人的必备属性、虚拟人对社交与社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思辨问题一:什么是虚拟人?虚拟人与数字人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晏轶超首先指出虚拟人是不处于实体物理世界的人。虚拟人与数字人区别在于,数字人更偏技术层面,虚拟人更偏概念层面。

薛向阳从数字孪生的概念出发,针对虚拟人首先提出了一些疑问。虚拟人是否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原型?虚拟人的外表是否是人的形状?虚拟人的行为是否是复制的现实中人的行为呢?如果满足以上条件,虚拟人和数字孪生之间的差异点是什么?并最终认为虚拟人属于数字人,但数字人不一定是虚拟人。

李斌则首先阐述了虚拟形象(IP的应用以及在特殊环境中存在的条件。其次虚拟人与虚拟形象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其赋予了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对于数字人而言,我们所谈到的数字人其实更多的是“人形数字体”,它并不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且我们也不希望它具有独立人格,这样会便于我们将它的数字集合形体用在我们所要用的多场景环境中,形成功能性的效果。总之,如果在做影视内容与IP项目,那么首先需要考虑创建虚拟形象;如果要构建的是具有强互动的人,则会考虑构建虚拟人;如果是在功能性场景当中,主要体现它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升,则会优先考虑数字人。

王昊奋则更加认同薛向阳教授的观点,认为从狭义角度进行理解的话,数字人更多的是从技术和功能层面表达它可以做什么,并且数字人跟物理世界中真实身份的人具有对应。而虚拟人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它具有独立的形象和人设,在真实世界中找不到具体的对应关系。

赵彬然认为数字人是一个信息工具,它可以用人的形状,人的表情去表达信息。虚拟人是信息的载体,可以去传达人的理念。

饶佳星同样认为制作数字人更需要考虑训练它背后的核心技术以及公司的壁垒,虽未明确提出虚拟人和数字人之间的差异,但对虚拟形象和虚拟人直接的差异点给出了答案,饶佳星认为如果是制作表面的内容则使用虚拟形象,而如果要考虑背后的交互性,那么则需要去考虑创建虚拟人。

思辨问题二:元宇宙背景下的未来虚拟人会如何发展?社交和情感陪伴是否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

蒯曙光首先提出目前的虚拟形象都是单向的,不能交互。而人类是需要进行双向交互的。造成虚拟人火爆的技术基石是人工智能、视觉渲染技术,实时性语义理解、情绪理解,因为能够让虚拟形象具备交互的能力,产生情感的依赖。相应的伴随着情感投入时间的增加,也会导致其商业价值的增大。在元宇宙的背景下,社交和情感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

王昊奋指出情感交流、社交、游戏化是人天生所具有的特性。目前的虚拟人还需从感知、认知等很多层面进行提升。当前技术无法做到开放域的虚拟人,也就是说目前的虚拟人需要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执行特定的任务,无法做到7 * 24小时对人类的陪伴,所以可能需要不同领域的多个虚拟人,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由此,在未来伴随着虚拟人的发展,可能会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应对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虚拟人。在未来也可能会为虚拟人进行定级,以此来区分在不同级别下虚拟人所具备的不同的功能。

绕佳星提出虚拟人具备的功能应该是从满足人类需求的层次上进行的。例如马斯洛需求一样,虚拟人中有些可以满足基础需求,如虚拟员工,这样的产品会倾向同质化。我们也可以使用虚拟人做安保来满足我们的安全需求,而更高层类似于情感需求,虚拟人只需要通过很好的满足一小部分人群,就会有非常高的议价权。而虚拟偶像是用户对向往的自己的投射,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体现。

赵彬然认为虚拟人的发展可能会经历四个阶段。1.0版本主要是继承之前现实人的形象以及现实人所会做的事情。1.5版本是要看除了赋予虚拟人特定功能外,是否会产生其他的功能。2.0版本虚拟人可能会具备初步的社交属性。3.0版本是虚拟人可能会完全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人类不仅会完全接受虚拟人,当虚拟人离开或损坏时,人类会产生明显的情绪触动。

李斌阐述了更广阔的关于虚拟人的交互属性,认为我们不应该限制虚拟人的交互行为,尤其是不能只根据真人与真人的交互方式去设定虚拟人的交互行为。例如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追星过程中,可能永远无法与明星进行实质的沟通与交流,但是对于虚拟人而言,或许实现这样的功能,例如虚拟人可以在同一首歌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粉丝的性格特质对歌曲进行微调然后发送给每一个粉丝。这样的情感连接与交互行为对于真人而言可能无法实现,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让虚拟人实现这样的交互行为或许是有可能的。

薛向阳首先肯定了社交和情感陪伴会成为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其次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在元宇宙背景下虚拟人可能会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完全复刻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类,包括我们的一言一行。另一种是独立于现实世界,在元宇宙中创造出来的一批全新的具有意识的虚拟人。而对于这种情况,更大程度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空间。比如说在未来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只是现实中人类的想法,而元宇宙中虚拟人也会提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这样所形成的认知效果可能是叠加的。

晏轶超表明未来的元宇宙会越来越真实。其次也提出了“虚拟孪生人”的概念,虚拟孪生人在复刻真实人类的特性后,无论人类是否进入元宇宙空间,虚拟孪生人都会在元宇宙中独立运作。

思辨问题三:虚拟人是否可以代替真人进行情感陪伴?虚拟人替代真人在技术、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层面有什么潜在的问题?

对这样的问题,薛向阳首先表明如果虚拟人是现实人的复刻,那么出现法律问题则应该由这个操作的人进行承担。

王昊奋指出人的情感很细腻,会存在短时间和长时间的情感需求,技术上让虚拟人替代真人很难。但目前的Z世代因为是数字原住民,会更容易能接受虚拟人。这类型人群可能在物理空间中很羞涩,而在数字空间中很活跃,他们可能会对虚拟人的接受度更容易。而且对于赋予虚拟人新的交互行为的过程中可能也让虚拟人拥有一种交互层面的情感陪伴属性。

蒯曙光明确提出虚拟人不能代替真人进行情感陪伴,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真实人的陪伴代表了他人对你的支持。而虚拟人是无法在这一层面上实现对真人的支持。虚拟人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研究还有很广泛的研究内容,比如如何制约虚拟人、如何避免虚拟人有自我认知后的作恶?

赵彬然同样认为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很难完全将人的特质转嫁到虚拟人身上,因此虚拟人完全替代真人进行情感陪伴也是不可能的。在法律层面,我们更需要着重关注肖像权与知识产权的问题。

李斌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在了解虚拟人是否可以代替真人进行情感陪伴前,需要首先考虑清楚人类到底是需要一个情感陪伴的对象,还是一个可以用于表达人情感的载体。现阶段,人类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有效放大或者改变人情感以及对外沟通输出的渠道或工具。而做好这个工具要远比这个工具本身是否具有情感属性更具有实际性意义。

随后晏轶超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功能可能都会实现,但是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当我们实现这样的技术之后,我们要从哪些层面去解决这些问题。技术本身并不存在好坏之分,主要是需要考虑我们该如何应用这些技术。

思辨问题四:虚拟人在商业中如何发展?未来虚拟人对社交与社会关系会有哪些影响?

赵彬然基于目前在商业中的工作经验,表明在当前的商业应用中虚拟人主要有:数字播报,数字NPC,数字演员,在淘宝上有直播带货机器人,智能的多语翻译等。数字伴侣当前还没有很好的应用。数字客服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如银行,联通移动等。另外还有健身教练和数字导游。

蒯曙光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数字虚拟的心理咨询师。

王昊奋认为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虚拟人会赋能百业,会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发展。而从短期层面来看,To-B行业的发展会更加成熟一些。

李斌指出虚拟人想要在商业中得到快速发展主要还是需要看其是否会提升生产力或者生产效率。

思辨环节结束后, 主持人为参与嘉宾薛向阳、王昊奋、赵彬然、绕佳星、晏轶超、蒯曙光、许岚、李斌发放了电子感谢牌,以感谢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们对进一步促进虚拟人在元宇宙中发展的交流,为推动虚拟人的应用研究,开拓虚拟人在情感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机遇。同时,通过本次论坛也推进了学科的交融与发展。

论坛对参与本次论坛的观众和嘉宾进行互动投票交流。在论坛开始前,有13%的观众不熟悉虚拟人;62%的观众与24%的观众对虚拟人是一般了解以及非常熟悉。有73%的观众都认为社交与情感陪伴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86%的观众都非常的看好元宇宙环境下未来虚拟人的发展。论坛结束后,多数观众认为通过本次论坛,自己对虚拟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投票结果上,也与论坛开始前呈现较大的不同。论坛结束后的第二次投票交流结果上,有92%的观众认为自己对虚拟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有84%的观众均认为社交与情感陪伴是未来虚拟人的必备属性,92%的观众也表明非常看好元宇宙环境下未来虚拟人的发展。通过本次论坛后,56%的观众认为自己很有收获;36%的观众认为自己有了较多收获。8%的观众认为自己获得了些许收获。

本次论坛历时四个小时,分为引导发言和主题思辨两个阶段,本次论坛的参与人员达到217人次,会议内在线参与人数达到129人次。由八位嘉宾从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心理学、商业领域等多个方面为现场与会者带来了对虚拟人情感属性的深刻讨论。最后,本次CCF YOCSEF上海特别论坛在与会者和嘉宾们的激烈思维火花碰撞中结束。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讨论,为虚拟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来引发更多深入探讨与交流。

image007

引导发言与思辨嘉宾嘉宾合影


延伸阅读
2021年度中国计算机大会的技术论坛,值得一谈
CCF秘书长唐卫清详细介绍了今年CNCC技术论坛,无论是从数量、质量,或是覆盖范围的角度来说,本届CNCC技术论坛都超过了往届,将为参会者带来学术、技术、产业、教育、科普等方面的全方位体验。
2021-08-31
关于发布CNCC2021技术论坛的公告
108个技术论坛获批通过,涉及32个方向、600+重磅嘉宾讲者!
2021-08-13
关于发布CNCC2021技术论坛的公告
108个技术论坛获批通过,涉及32个方向、600+重磅嘉宾讲者!
2021-08-13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