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技术与教育双轮驱动的中小学AI教育——请耐心评价、因材施教
2021-07-20 阅读量:1153 小字

2021年7月4日周日下午,“人工智能教育 未来皆可期”论坛在上海市宝山区中国3D打印博物馆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是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2021年度“人工智能+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在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素质培育对策及解决方案。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将中小学AI素养教育与国际对接,如何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融合,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之一。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上海市金山中学校长金弢,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书记、校长王家龙,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校长陈勇,闵行区小学教研员孟嬿娜,云知声创新事业部总裁陈吉胜,伯乐码教育联合创始人黄泽良,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陈铭松,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邱峰等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为上海外事服务中心主任助理、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张楚炜,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CCFYOCSEF上海AC委员张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龚。上海智慧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剑为本次论坛致辞。

论坛分为两个环节:技术报告和对话论坛。

(一)技术报告环节


第一个技术报告由云知声创新事业部总裁陈吉胜带来,报告的题目为《人工智能+教育》。陈总从企业的角度,针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他首先带大家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到现在正处在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然后,他谈到人工智能与教育理念结合的观点,教育理念应是以人为本,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教育理念持续赋能;并介绍了目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情况,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到教、学、测、考、评等环节,为教育提供总体的规划,突显全场景人工智能,并衍生出很多的智慧教育产品,例如智慧平安校园等;报告最后对于云知声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与发展做了介绍。

第二个报告题目为《5G+AI支持云实融合 循证教学推动因材施教》,由卢湾高级中学何莉校长带来。何校长主要分享了卢湾高级中学建设“5G+AI智慧高中”的经验和反思。首先,探索学校数字化转型,建设5G + AI学习生态。学校在建设新的学习生态过程中,开展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云实学习平台建设,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跨学科学习应用场景、基于自动借阅及推送的智慧阅读空间等,并开展了全国首个5G+全息教学空间建设;其次,打造数据治理的闭环,探索数据变革教育的路径。变革教育需要包括数据赋能课程变革、课堂变革、教研变革以及评价变革。然后,开展循证教学实践,探索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接入学生课堂行为数据、知识点掌握数据、校园活动范围等数据,并对不同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精准定制专属于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学习计划。最后何校长给出了反思与展望。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实现全面转型,需要系统设计、重构教学生态、重塑教学流程,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与潜能,并依托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开展循证教学,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

第三个报告由上海市金山中学校长金弢带来,题目为《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三学三研”教学改革再探索》。金校长对于金山中学信息化标杆校的创建即“三学三研”信息化专项的研究做了汇报。他谈到为了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金山中学主要树立了四个具体目标:实现数据整合,促进治理创新;丰富学习经历,优化育人体系;创建数字画像,实施精准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再造生态系统。同时学校在建设数据管理、分析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新的架构,包括三个“金中”:包括“智学金中”(课堂改革)、“乐活金中”(让学生的学校生活更加快乐)和“创构金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然后,金校长分享了学校在“智学金中”方面的探索。首先是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建立一个大数据中心收集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教学数据和管理者数据;然后从三学三研1.0到2.0,推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自学自研”,活化“互学互研”,强化“深学深研”;最后,通过一个案例讲解了基于三学三研的课堂内容重构和流程再造。

 


最后一个报告题目为《让我们一起AI——用智慧的方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由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带来。首先张治局长带大家回顾了AI如何重构这个社会。人工智能的发展从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的飞跃。到2050年,100亿个机器人与我们共处,将让人类直面“奇点”:法律道德、经典理论、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技术极限都可能被突破,因而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然后,他谈到目前的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有三个层次:作为内容在教、作为工具在用和作为思维方式嵌入教育。目前人工智能教育仍存在偏差,或特别专业或无限放大。因此需要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设计感知-体验-创新进阶式的课程框架,目前已经展开了各方面的建设,如编教材、建资源、建平台和建队伍等,还需要继续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包和对教师开展培训和指导等。最后是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教学资源、体验工具和主题课程,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构成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系统,进而可以搭建一个立体化的服务体系,包括线上-线下学习者平台,社团活动/赛事和《人工智能》课本(课程)。《人工智能》是一个全新的立体课程,分别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设置了不同的版本。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入更多的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包括AI课件、实训工具、实训手册等,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操练中变成高手。

(二)对话论坛环节

特邀嘉宾的专题报告后,进行了论坛的第二个环节——对话论坛。

在引导发言环节,伯乐码教育联合创始人黄泽良首先表示,产品的综合性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在学生教学和考试过程中体现具体创新,从而给学生综合性的感触

闵行区小学教研员孟嬿娜表示,如何将智能教育技术普及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将是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点。与企业的合作,学生接触到真正的技术也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校长陈勇讨论了教育体系的必然本质和困境。他提到我们的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人工智能教育是技术的深化阶段。技术本质上还是服务于学生的,所以仍需要多多关注学生。需要帮助教师解决共性的问题,从而使得老师解决更加个性化的问题

然后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四个问题进行了思辨讨论。

问题一: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教育驱动还是技术驱动,两者本质区别是什么?两种驱动力可能预见的结果是什么?

思辨过程:

观点1:金弢校长选择技术驱动,他提到教育其实是个很“顽固”的领域。这两个驱动的本质区别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体制决定的。但是技术驱动可以是自下而上,潮流可逆。

冲突观点1: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书记、校长王家龙校长反对技术驱动的观点,认为应该为教育驱动。他谈到应该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教育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可以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的积极性。

冲突观点2:CCF上海分部副主席丁炎认为这个问题本身是有问题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绝对不应该是单一驱动,应该是技术驱动下的教育驱动。我们需要做到是首先利用技术开发好智能课程,再利用其开发平台优化教育体系。

冲突观点3: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邱峰老师表示教育驱动还是技术驱动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个融合问题。技术驱动的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其实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科学的技术,把这些技术融入到教学当中,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这个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问题二:人工智能辅助教育提升,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对象来看,可能会有哪些创新,其辅助的边界在哪里?

思辨过程:

观点1: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陈铭松提到人工智能在教育的背景下其实涉及了很多的伦理道德等问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考虑。

观点2:CCF苏州学术秘书史国良表示,在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于学生的评价上更有耐心和容忍度,比如说学生这个题目做的不好或者题目有一点异常,应该要容忍他,看他接下来的表现是否是真的变差。有时候学生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认真,但可能是在用自己的一种方法去摸索适合他的学习方法。

观点3:中科国鼎数据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鹿泽光表示在教学方面不能把学生变成灌输思想的这种状态,而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边界也需要我们对于技术和教育本身规律的思考。

冲突观点1:孟嬿娜对于“现在的人工智能是否真正助力了教育”表示了怀疑。她提到闵行区在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中的一个案例,虽然建设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平台来辅助老师勾选各种评价指标,但老师反而觉得这个平台使用起来很困难。所以这种技术到底是帮助老师减轻负担、激发教师的兴趣,还是反而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应该做的是助力教育。

问题三: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长教育链的知识领域,中小学阶段是否应建立跨学科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有怎样的评价目标,这种目标应该怎么科学建立?

思辨过程:

观点1: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校长陈勇表示,课程体系肯定是需要的,但是怎样去符合现有的课程,是非常难的事情。就现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而言,人工智能评价的核心是创新、选择、系统和隐私

观点2: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长波提到,如果只是在人工智能课程中讲一些共性内容,每个学生教出来都是一样的。但如果将人工智能课程所学的内容融入到一些项目、目标中的话,并结合学校一些特色学科的内容,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更多的思考。但是现在评价标准仍不够目标化,到底需要哪些维度来评价学生仍需要进一步的考虑。

冲突观点1:丁炎对该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表示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之前,讨论课程体系和评价目标都是非常没有必要的。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学生是否适合或者喜欢学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这个可以通过一些人工智能的实验和测试对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估,然后帮助学校找到目标,确定是否应该建设该课程,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问题四:传统教育应该怎么变化,才能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思辨过程:

观点1:陈勇表示,教育本身是应该服务于人的,因此需要从课程上由学科课程向跨学科转变,从学习方式上由学会到会学转变,在教学上给学生的选择由单元到多元转变。

观点2:金弢谈到信息学奥赛是培养未来人工智能人才的方式,不少中小学已在做这块工作,这也是与传统教育的呼应。未来期待人工智能、信息学进入7选3序列,从而拥有更多的群众基础,社会氛围会越来越好。

观点3:刘天亮提到,目前针对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教育较多,能力方面的培养欠缺。可以提到借助方法论打开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提升。

冲突观点1:邱峰表示,人工智能使得人的思维越来越快,助力学生快速有效的记住知识。而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在教学生,学生没有主动的去学习,甚至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做到教思维,而不是教知识或者技术

冲突观点2:孟嬿娜谈到童话《小王子》中的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技术应该是不能教育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去拥抱人工智能

最终结论:目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驱动和技术驱动仍需要相辅相成,在利用人工智能对于教育进行赋能的同时需要考虑其边界,通过企业与学校的更多对话和合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未来推动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和老师们共同努力。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思辨环节基本都处于抢话筒的状态。各位报告者的精彩分享及报告后的热烈讨论为现场听众奉献了一场学术盛会,使各方参会人员均受益匪浅。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