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上海成功举办线上技术论坛 “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天涯咫尺”
2020-06-02 阅读量:613 小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到人文艺术领域。许多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和个人都在探索利用AI进行艺术创作。在音乐、诗歌、绘画、舞蹈、电影、小说等领域,都能看到AI的身影。这些AI“艺术家”是重启、延续还是替代“艺术家”?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是咫尺天涯还是天涯咫尺?

2020年5月16日13:30-17:00,CCF YOCSEF上海邀请了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嘉宾,以“人工智能与艺术人文:天涯咫尺”为主题展开了一次线上技术论坛。本次论坛是CCF YOCSEF上海“一基一纵一横”中的特色横向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的首次活动。论坛采用“线上语音会议”+“微信同步图文直播”的方式展开。本论坛执行主席是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熊贇和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吕东全;微论坛执行主席是CCF YOCSEF上海通讯委员黄泽良和CCF YOCSEF上海通讯委员张娟。

2

首先CCF YOCSEF上海候任主席熊贇的致辞为本次论坛拉开了序幕,论坛分为技术报告和思辨讨论两个环节,近400名听众扫码加入活动微信群,线上会议室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80人,同时面向CCF YOCSEF上海微信群、YOCSEF全国AC微信群近1000名成员进行图文直播。

在第一个环节中,网易伏羲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李仁杰博士的报告题为《AI让游戏更美好》,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杨俊蕾的报告题为《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伟的报告题为《人工智能和音乐》,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石洋的报告题为《AI和创意设计》。

四位嘉宾从游戏、电影、音乐、创意设计领域出发,介绍了游戏场景中算法合成人物动作和表情、智能机器人语音对话、机器生成的音乐、如何使用创意设计工具完成等等,阐述了人工智能在科幻电影中的定位和审美、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的角色、具体应用案例,以及将来要面对的挑战,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和艺术人文交叉融合的盛宴。

为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CCF YOCSEF上海为他们颁发了电子感谢牌。

a1

a2

a3

a4

在思辨环节中,会务组给出了三个思辨话题:(1)人工智能对于艺术人文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2)艺术人文by人工智能是模仿还是创作?(3)AI与艺术人文融合,艺术家成为AI专家还是AI专家成为艺术家?

3

为提升CCF YOCSEF的AC委员的思辨能力,本次论坛思辨环节采用了报告嘉宾+场外特邀嘉宾+CCF YOCSEF上海AC委员+在线举手参与的听众的形式。两位特邀场外嘉宾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杜江舟老师和来自复旦大学的青年诗人童作焉(本名李金城)。

b1

b2


围绕这三个问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杨俊蕾认为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类的作品,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创作;人的生命不同于其它物种的地方在于具有魂灵,艺术是通向魂灵道路的最佳推手,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场域,如果AI无法从工具变成目的,那么重新拾起每一个创作者的手艺将是发展AI技术同时需要做的事情。

李伟认为人工智能的作用锦上添花更合适,计算机永远不可能替代人,只能模仿人类的作品,无法实现真正的创作; AI专家和艺术家都还维持在各自的战壕中,目前艺术类人工智能属于交叉学科,极其缺乏既懂人工智能,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助力AI的发展。

石洋认为人工智能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将因人而异,可以利用大数据帮助人类更快的进入创作,人工智能将来是否能进行创作,哪怕是最初级的创作,将是个开放式的问题;艺术与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艺术家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创作,AI专家也会将艺术创作的元素融入AI算法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在交叉和融合。

杜江舟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无法让机器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只能帮助人类进行创作;人工智能需要输入数据,创作的作品符合评价算法的标准,一直在某个安全区和舒适区内,但是人类创作的作品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程,而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在音乐很多流派中,音乐作品诞生之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荒谬的,在作者逝世多年后才被人类认可供为上作;学科建立的初级,发展不完全,需要分门别类,但随着学科越来越完善,出现了交叉学科,AI专家和艺术家将会共有一个人身上,比如爱因斯坦等,AI专家和艺术家可以是融合性的,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

童作焉认为人文艺术的领域的人工智能介入,将助力艺术家的创造;但人工智能既不是模仿,也不是创作,比如诗歌的创作,人工智能只是通过海量的词汇根据规则重新堆砌,无法包含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精神思考和价值判断,在AI写诗的作品中无法看到作者的标识和辨识度;如果在未来,艺术对于AI高度依赖,或者AI很大程度上能代替人类的艺术创作,那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还有什么东西是AI不可替代的。

CCF YOCSEF AC委员林榕、王昊奋、温蜜、裴颂文、刘通等也积极参与思辨,发表观点。

林榕认为人工智能是锦上添花,人工智能把节约艺术品的创作时间,艺术家对人工智能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融入艺术家的内在感受、价值评断、复杂情感、道德判断,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人工智能算法是一个黑盒子,创作的作品可能是超越人类思维的高维度存在,也许有一天人类的审美将会接受机器的创作,那将是机器展示魅力的时候。

刘通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甚至代替人类,是否会限制人类的发展。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完全代替人类的工作。

王昊奋认为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艺术家,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达到艺术家的水平温蜜认为很多艺术都是从模仿开始,随着AI背后的科技团队在艺术人文领域的成熟度不断提升,AI的作品可能会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到自己的创作规律,现在定义人工智能是模仿还是创作为时过早。

裴颂文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只是目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创作出的作品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算法是由人操纵,因此机器作品是人类思想的间接反映,属于人类的间接创作。

来自兄弟论坛CCF YOCSEF苏州的王涛提出人工智能对于辅助艺术创作无疑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人工智能对于创作本身却存在负面影响,像慢性毒药一样,有可能会引发人类的想象力、艺术力、鉴赏力各个方面的倒退

CCF YOCSEF上海通讯委员杨晓春提出如果对音乐感兴趣的人,是否有比较好的人工智能方法或工具,帮助做好艺术教育,或进行音乐创作。

同时,听众们也纷纷“举手”发表观点,例如陈涛提出人工智能在很多程度上还是模仿,如果想要研发出强人工智能的机器,要求适应人能够适应的一切工作,是否需要给机器模拟和人类一样完全真实的环境。

本次线上技术论坛在熊贇的总结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的微信群会后继续保留供大家交流讨论。此外,也欢迎大家继续关注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的微信公众号,关注我们的后续活动。本次线上技术论坛活动由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北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同时获得伯乐码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支持。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