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 > 上海 > 新闻动态
CCF YOCSEF 上海成功举办“信息学拔尖人才教育:如何行稳致远”观点论坛
2019-12-28 阅读量:1167 小字

CCF YOCSEF 上海成功举办“信息学拔尖人才教育:如何行稳致远”观点论坛

  2019年12月21日,CCF YOCSEF上海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举办观点论坛:“信息学拔尖人才教育-如何行稳致远”。此次论坛执行主席为CCF YOCSEF上海主席李超、学术秘书刘通、委员石亮。CCF YOCSEF上海副主席陈铭松、AC委员何道敬、荣誉委员王长波,YOCSEF苏州AC委员杨胜利,以及受该话题吸引而专程报名参加的高校和企业代表共20余人一同参与了讨论。

如今,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问题不断占据人们视线。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计算机建模方法和各类编程技术正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各类以AI、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大数据等为关键词的大学生赛事也备受瞩目,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在此情形下,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比如:什么可以称为高水平的、尖端的信息学教育?时下的教育模式和我们培养拔尖IT人才之间有冲突或者矛盾吗?作为教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确保人才培养稳健前行?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指导精神,时下中国高等教育应当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因此,本次论坛特邀请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一线专家与教练名师、有过竞赛经历的IT从业者,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者和行业实践者,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动者等,共同交流讨论信息学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和资源挖掘问题,希望能够激发社会上对高质量信息学教育的重视和深入思考。

一、特邀分享

特邀分享环节旨在抛砖引玉,邀请行业大专家铺设问题的大背景,如同一副绘画的“大写意”。在特邀分享环节,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上海交通大学俞勇教授生动介绍了他从教三十余年的感悟,在场听众听得聚精会神。他的分享主要以上海交通大学ACM班的建设为主线,核心内容是如何借助拔尖班培养计算机科学家及行业领袖。俞勇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先做人后做学问。他手下的ACM班,不强调做第一,重在做唯一。在班级建设中,他不拘一格,一方面亲自邀请各高校名师授课,另一方面还借助“学子讲坛”、“学术节”和“体育节”等形式促进人才全面成长。俞勇老师指出每做一件事都要去挖掘本质。以ACM竞赛为例,其本质其实是合作(沟通和宽容)。他希望每个学生能够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再做决定,要看得更远。最后,俞勇老师介绍了他在青少年编程和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愿景,分享了他创建“伯禹教育”的初心。

二、引导发言

引导发言旨在陈述个人基本立场,该环节让与会嘉宾就论坛主题做简短但较为深入地阐述,犹如“工笔画”。当日,与会嘉宾从个人职业专场和教学经历出发,分享了他们对于信息学拔尖人才培养的看法。

孙未未主要分享了他对于大学计算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理解。他的引导发言分享了身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类型的成功案例。他指出,培养信息学技术人才和挑选千里马是类似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保护天才的成长环节,关键是如何找到这些人才,保护他们,给予他们成长的环境。孙未未对于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观点是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若要想实现行稳致远,我们要给予学生发展的自由,若要想走得远还不能够太功利。

高晓沨则从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和计算机算法导论的课程建设出发,分享了她的观点,尤其是在教、研、竞的融合实践方面的心得。她的课程注重在学生中构建品牌效应,采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内容接轨国际前沿。她注重吸取外部经验,其课程内容往往调研选取国内外高校最受关注的主题,并参考了不同高校对于关键问题的不同解释。此外,高晓沨还强调了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她会针对学生进行定点突破,定期培训,并且设计好定期组会和寒暑假集训。

汤守至的发言结合了他设计青少年竞赛课程的经历,涵盖从编程零基础到信息学竞赛的阶段性培养。他指出目前青少年变成行业需求火热,行业发展长期向好。一些科技赋能如AI、5G、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从一线城市过渡到二三线城市,逐步带动青少年编程教育的普及化。汤守至指出,成功的教育应当具有两个特点:1)所学即所用。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活学活用。2)Design on Demand,即从兴趣导向到结果导向,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邓倩妮介绍了她设计混合式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她指出,教育不应是一个刻板的模式。混合教学的内容应该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全。她引用高教司吴岩司长的话来谈拔尖人才:“物我两忘的人,存粹,堪称伟大的人,是可以改变国家和人类命运的人。接触的拔尖人才是“浸”出来、“养”出来、“熏”出来、“育”出来的,要给天才留出空间。在发言中,她提议构建共享联盟,丰富教学资源,通过交流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培训很重要,要扭转观念,端正态度,做好准备。

最后,杨晓春则介绍了她在计算机类工程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她介绍了美国K12计算机框架和科学教育框架。她指出,我们不应当仅注重算法和编程,在此之外计算机系统、网络和互联、数据和分析、乃至计算的影响等都应是我们教育的核心。拔尖人才应当具有影响力,具备优秀的科学和工程素养、知识和能力,致力于为信息相关理论和技术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具有深刻的技术理解力和技术影响力。在复杂问题或者项目的环境中理解、发展和利用技术,在做技术选择时,既能实现项目目标,也能平衡创新。

三、观点讨论

观点讨论环节中,嘉宾得以在陈述个人立场基础上,和现场观众一道结合主持人问题主线,逐层递进,聚焦分析。此次论坛中,我们主要设计了三个重要问题:

思考1. “识变”

信息学拔尖人才培养:时过境迁我们的目标或手段是否发生变化?嘉宾观点如下:

每个时代的要求不一样,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本质。我们要看到内涵(核心课)和外延(选修课),找到变的和不变的东西。关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该是固定的,但也有一些内容是逐渐演化的。“识变”的关键在于,要根据目标的变化速度,调整人才培养的节奏。这是一个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的过程。

思考2. “应变”

信息学拔尖人才培养,我们准备好了吗,应付诸怎样的实际行动?嘉宾观点如下:

我们应当不断提醒自己,与时俱进。主动发现千里马,培养兴趣。视野要宽广,不能仅仅注重知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应当形成闭环。有的时候,我们或许应当让拔尖人才去参与培养青少年学生,因为青年人往往更贴近学生,同龄人交流可能更容易。但也有嘉宾表示,事实上许多青少年并不排斥老专家。教育与年龄并没有什么关系,老教授老博士同样具有特殊亲和力。我们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幸福感,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保护、建立幸福感。拔尖人才教育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引入工业界具有正确教育理念的专业人士支持,协助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工程思维,在通识教育中引入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基本原则,引入工业界良好方法论,要避免误导教育者。

思考3. “求变”

信息学拔尖人才培养:现状是否令人满意,有何亟待改进指出?嘉宾观点如下:

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例如,目前拔尖人才的评价标准和核心目标还不够明确,我们缺乏良好环境和培养高度,我们往往培养出的是码农而不是科学家、行业技术领袖和优秀工程师。但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现在社会存在过多焦虑,家长攀比严重,如果家长不能安心,许多问题是没办法解决的。是不是应当考虑让家长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否则家长可能会对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当市场盲目迎合家长需求的时候。此外,风投具有逐利的本质,盲目跟风可能导致不懂教育的人做教育,造成教育变味。在设计教学大纲时,顶层的课程规划可能更加重要。我们要看到教师只是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一些关键配套资源可能影响更大,应该更多地借助外在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加以优化。当然,教师要沉得下心,真正走进课堂,才能走得更远。至于如何求变,一时难以阐明。有嘉宾谈到,目前也同样存在“变化太多、变化太快”的问题。以大学教学为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缺乏固定,不断更新,给教师教学带来干扰和困惑,或许调整步调才是“求变”的关键。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当我们谈“拔尖人才培养”时,不能忽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在这一点上,参会者也表示赞同,比如同样是拔尖人才竞赛,有些院校就因为缺乏师资资源,导致感兴趣的学生得不到锻炼。我们应当更多的靠市场化机制而非行政化的手段来促进人才培养,比如有效的借助反馈机制逐步改善教育过程。

1


现场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热门动态
2018-07-31
CCF YOCSEF 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23日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2018-07-14
人工智能(AI)在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得到学术界、产业界、教...
2018-07-11
CCF YOCSEF上海分论坛于2018年7月6日晚上在上海市黄浦区洛克外滩...
CCF聚焦